close
讀報「廚餘事件」有感
教育部近日修訂「中小學校辦理學校營養午餐應注意事項」,增列「剩菜條款」,要求各校應先將剩菜分配給貧困學生,之後才能分給校外人士。住在都會區的我,看到的不只是剩菜的衛生問題,還有「校外人士」端著餐具等待「發放剩菜」的難堪畫面。這......怎麼會是教育部的業務呢?腦海裡突然浮現一個可怕的念頭:難道以前讀書時,老師教我們要「解救苦難的大陸同胞」那件事就要重演了?而我們竟要成為那個被解救的對象了嗎?
還好不是,從都會區浪費食物、糟蹋廚餘的現象看來,這只是畸型的M狀社會問題,自然不須要由教育部負責任,我倒是覺得有一個比剩菜更重要的「價值觀」的問題,才是更須要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重視的。
我們居住的小地方,號稱是幸福花園城市,政府豐富的稅收在用於各項地方建設之外,還能照顧到中小學生的營養午餐。在這裡,沒有排富條款的大家享用一樣的午餐,這項德政一直是施政者的驕傲,也是最令其他縣市所欣羨的地方。然而對那些家境優裕的孩子而言,他們更在意的卻是菜色是否合口味,至於盤中飧是如何的粒粒皆辛苦,只能說"誰知"?如此的用餐心態之下,廚餘往往不是因為分量過多而產生,不合孩子們的口味也許才是主因。
根據多年陪小朋友用午餐的經驗,綠色蔬菜經過大鍋烹煮,不論設備多麼精良,廚藝多麼精湛,難保不會變軟變黑,這時再多的"營養師調配"的優點,也很難收服孩子們的嘴巴。而"關東煮"就很受小朋友的青睞,只要有了這道菜,老師就得站在一旁"督軍",否則一會兒就會有人來告狀:不是誰貪心,把玉米都撈光了,就是誰一口氣撈了幾顆丸子,害後面的人沒得吃。這時候,當老師的人如果想要兼顧到公平性,那一鍋菜色五花八門的關東煮,分到下課都分不清了。
很遺憾的是,一人一塊(如香腸、肉排、獅子頭等)比較容易打包帶回家的食材,通常不太容易留有剩菜,會留下來的多半是那些湯湯水水的,願意帶回去的人還得要有點技巧呢!
飯後水果又是另一個問題。在教室裡踩過小番茄,在花圃裡撿過吃了一半的芭樂,在洗手間的垃圾桶裡看過剝開來的橘子,真不知道這些暴殄天物的行為是無心還是故意的。有一次都快放學了,發現午餐的香蕉還剩了一半沒人認領,經過一番清查,要求每個有用餐的同學都要帶一根回去,還告訴他們,就算自己不愛吃,拿去孝敬家人也好。結果有個同學說什麼也不肯把香蕉帶回去,堅持要"孝敬"另一位同學,原因是:「媽媽叫我不要帶香蕉回家,因為香蕉很臭。」
從廚餘事件,我看到的是貧富懸疏、城鄉差距,我想到的是孩子的品德教育、生活習慣。不知道孩子們是否也可從中"看到別人的辛勞"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