忘了是在六年級哪一個班級,巡堂同學們書寫”閱讀心得”時,驚見幾個座位隔得遠遠的同學,不約而同選”沈石溪”的動物小說為書寫主題。沈石溪一直是我喜歡的青少年小說作家之一,他寓人性於動物的書寫風格,不但讓人看到動物世界的千奇百怪,更讓讀者藉由故事來反思人類醜陋的心靈世界,每讀一本就有”醍醐灌頂”的感悟。如今找到這麼多六年級的知音,幾乎要用”欣喜若狂”來形容當下的心情,只記得當時很激情的說:「嘿!我們可以來組個”沈石溪書友會”了喔!」
同學們聽到書友會,便爭相推薦還有其他同學也喜歡沈石溪的書,教室裡頓時蠢蠢欲動,大有躍躍欲試之姿。如果真的有時間、地點,和志趣相投的夥伴,這倒不失為一個可行的社團喔!
****************
星期一參加台語童謠的研習,研習前在圖書室遇到汪小姐,閒談中問她圖書室可有進國立編譯館專為全國青少年編的”青少年台灣文學讀本”,她說:「有啊!一套十二本,放在850-12,可是從來沒有人借過。」
咦!怎麼會這樣呢?是書難看,還是沒人知道有這套好書?
來到書架前,看到全新的?開讀本,瘦弱的身軀,寂寞地、安靜地夾在身強體壯、色彩斑斕的童書之間,頗有知音難覓的無奈。也難怪會沒有人借,光是”書小字多”的第一印象,就吸引不了小朋友的眼光了,再看一下書名:美麗的世界、花與果實、致島嶼、航向福爾摩沙、吃豬皮的日子、斜眼的女孩、春花朵朵開、在黎明的鳥聲中醒來、穿紅襯衫的男孩、大頭崁的布袋戲、彈子王、飛魚的呼喚,對於還活在童話世界的低幼孩子當然是起不了一點作用的,但是為什麼連高年級的孩子都不感興趣呢?當下先借回小說及散文文類各一本,回家研究。
我想這套書不吸引書友借閱的原因大致如下:
1.書小字多。
2.作家從日據時代到八o年代都有,而且都是輩份很高的文學家(如賴和、楊逵、琦君、羅蘭、王鼎鈞、余光中等)有些作品,就算是在寫他們的童年,對現在的孩子而言,也是”很老”的故事,那些時代背景和生活經驗完全激不起孩子的想像力和好奇心。(老公說這一套稱為”台灣文學史”也許會更適合一點)
3.日據時代的及以台灣文學為主的作品,須以”台語”的思考模式去理解,對於這些母語基礎不好的孩子而言,讀起來是很吃力的。
4.要給青少年讀的,何不挑選”年輕”一點的作品呢?例如侯文詠啦!張曼娟啦!劉墉啦!杏林子啦!咦!到底哪些人稱得上是”年輕的文學家”呢?這一代的年輕作家不是擅長說故事,就是愛寫勵志短文教訓人,
所以才排不上”文學”的殿堂。
是不是”經典”一定要經過歲月的考驗,不斷淘汰、過濾,能夠通過考驗沉澱下來的,才能端上檯面,那現在的暢銷書當然就還稱不上是經典囉!
這是我輩看了會驚艷的好書,單看作者群的陣容,就讓我肅然起敬,所以不管孩子喜不喜歡,先通知有大孩子的媽媽及老師們,趕快來借這套書回去,擺在家裡”誘惑”孩子。因為是短篇小說,和散文一樣,都可以挑合自己胃口的來看,沒有長篇累牘的困擾,就算看不懂門道,光是薰薰這些文學長青樹的馨香,也能讓這一身俗不可耐的臭皮囊,披上一件優雅的彩衣呢!
- Dec 02 Sat 2006 09:36
好書為什麼會寂寞?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